订阅
战史解码 https://www.fbglt.com/ 粟裕和林彪都是我军声名显赫的军事将才,他们包揽了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把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全国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上。而粟裕和林彪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则完美演绎了“阴差阳错”,在人生配置高度重合的情况下,经历和遭遇却甚少同步。 1965年的林彪和粟裕的工作岗位和职务依然大相迥异,两个看似“王不见王”的战将实际上始终维持着亲密的来往。不过一次林彪找粟裕谈话之后,他却着急忙慌地找到自己的好友兼上司叶剑英拿主意。 林彪和粟裕的人生交集有哪些,1965年的谈话中说了什么对粟裕的影响如此之大呢?看完之后可在评论区留言,也可长按点赞大力支持,点个关注才不会错过后面更多的精彩内容哦 粟裕林彪 1955年授衔之前,凭资历和军功都当得起元帅的粟裕坚决推辞,让毛主席感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最终粟裕只接受了大将军衔,没有和林彪处在同一行列。 实际上粟裕和林彪都是从南昌起义的队伍中存留下来到井冈山的革命火种,而且都出生于1907年,同样地性格沉闷、不爱说话,也不会下棋、跳舞、喝酒打牌。与他们各自的名望不符的是,两个人都不是许世友那样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的将军,反而一样地瘦弱淡薄,看起来充满了文人之气。 在军事方面,林彪和粟裕都是能指挥大军团打仗的人才,都喜欢盯着地图一整天,自己通过头脑风暴推算出最有利的战术战法。 粟裕看地图 两人人生不同的走向也起自于最初参军的时候。林彪18岁考上黄埔军校,曾经多次受蒋介石的器重和拉拢,只是因为两人的气场和脾性不合,最终促使林彪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 但黄埔军校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教育是林彪起步的基石,从南昌起义转战井冈山的红军战士中,林彪是极少数懂得打仗和带兵的高级人才,也较早地被发掘出超乎众人的军事天赋。 而粟裕参军后从基层做起,同很多参加革命的红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百舸争流的大部队中慢慢地积累战功和名气,逐渐被朱老总发掘出来。 稳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也是林彪和粟裕大展身手的好机遇。1929年的林彪成为红四军纵队司令,粟裕是红四军的参谋长,此后两人的职务只高不低,成为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两个活招牌。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不过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主要在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受过系统教育的林彪对敌人了解更多更全面,战功也积累地较快。1934年参加长征之前,林彪已经成为红一方面军的最高指挥员。 长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磨炼和考验,也是林彪和粟裕后来人生际遇的分水岭。林彪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过大渡河、夺泸定桥等战役中进一步磨炼,功绩有目共睹。 粟裕则执行特殊任务北上抗日,并在和装备精良、战术奇特的日军对垒中逐渐摸索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战斗打法,以出其不意、险中求胜的“野路子”著称,也造成了和林彪谨慎保守风格的巨大差异。 林彪粟裕 根据林彪自己所述,一场战役起码要有七分的把握,否则他绝不敢出兵。这是林彪长期带领大部队作战顾虑周全的一面,也是导致他不敢放手一搏的局限性原因。 粟裕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得到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直到抗战爆发仍然坚持带领游击队活跃在敌人后方。而林彪则作为正规部队八路军的师长打出了平型关战役这样一场破除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传奇之战。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十几年间,林彪和粟裕这对昔日的井冈山战将再没有见过面。林彪因1938年被误伤而远走苏联,几乎没有参与后来的抗战,粟裕则长期呆在新四军,逐渐和陈毅一起扛起了苏皖一带的抗日大旗。 华中军区成立时,中央本打算让粟裕担任军区司令。粟裕认为自己的资历和威望都不如老首长张鼎丞,自请担任副司令。这是毛主席称赞的粟裕第一次“辞帅”,表明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职位升得有多高,只专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粟裕在前线 同年林彪带着罗荣桓等人来到了东北,开始创建东北野战军从白山黑水打穿整个中国的一系列战役,而粟裕就带领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和关内国民党纠缠,接连取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足以载入解放军战史的重大成果。 1948年5月陈毅被调到中原局工作,中央本打算让粟裕做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再次推辞,认为陈毅能够同时兼任中原局书记和华东野战军司令,而自己只是个懂得打仗的武夫。 粟裕的一再坚持成就了他的二度辞帅。实际上,陈毅的儿子曾说过,陈毅从不插手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行动计划,而且始终给予最大支持,即便粟裕的主张与军委不一致,陈毅也敢拍着桌子为粟裕打包票。 粟裕陈毅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引以为傲的五大主力部队被粟裕消灭了两个半,又被林彪歼灭了两个,另外半个的功劳属于中原野战军。如此卓著的战绩让粟裕和林彪成为解放全中国、把毛主席的5年计划缩短为3年最大的功臣。 解放军军史上曾指挥过50万以上大兵团作战的主指挥官只有林彪、粟裕和抗美援朝的彭德怀三个人。人数越多的部队管理、调动越复杂困难,但我军从不缺善思考、善筹谋的军事将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绝不是个别人的功劳,所以我们有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开国将领。除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还有很多战绩卓越、功绩彪炳的将军和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 但有句话叫“一个老兵顶十个新兵”,一个有韬略、有谋算的将军能抵千军万马。粟裕和林彪的头脑是传到苏联领导人二中令其赞赏不已的,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他们两位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斗中创建的一个个光辉。 1950年美国插手朝鲜战争之后,中央成立了东北边防军,也做好了将来有可能与美军打仗的准备。对这支部队司令员的人选,毛主席首先想到的就是粟裕。可惜那时粟裕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饭菜都必须摆在眼前一条直线上的程度,也未能参与抗美援朝之战。 不过粟裕身体恢复之后,毛主席便直接提议让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都没有其他意见。因为此前担任总参职位的都是元帅,粟裕又谦虚地认为自己实力不够,向毛主席请辞。毛主席对他交付了极大的信任,才让粟裕答应。 毛主席周总理粟裕 不过1958年粟裕就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担任副院长。从掌握实权的军队高级领导变成清闲的文官,林彪生怕粟裕心里有疙瘩,第一时间赶来安慰。虽然以林彪寡言沉闷的性格,并没有和粟裕说很多掏心窝子的话,粟裕仍旧是和林彪来往最多、最惺惺相惜的战友。 彼时军事科学院的院长叶剑英十分赏识粟裕,把军事科学院的大权都交到了粟裕手中。叶剑英为粟裕制定了一个“二线配备,四面分工”的打算,即自己退居二线,集中精力到军委的其他工作,军事科学院则交给粟裕管理。 粟裕和叶剑英 叶剑英对粟裕的敬佩和赞赏体现在很多方面,即便粟裕不再领导部队,他对粟裕的称呼仍然是“粟总”。 林彪和粟裕的关系更好,也经常采纳粟裕的建议。《粟裕传》中曾经提及,林彪多次向粟裕咨询国防建设和部队工作方面的意见。 1960年军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时,很多人都积极鼓励粟裕上台讲有关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相关指南和注意事项。林彪在会后找到粟裕,要他在军事研究上帮助自己,把军事科学院当成国防参谋部的参谋部,为国防建设建言献策。 粟裕发言 1962年粟裕向军委提议在机动地区部署六个军作为战略预备队,目的是为了防止突发事件,且部队不归军区指挥,而由最高统帅直接调动。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直接答应下来,着手组建。 粟裕曾在1964年写过一首感慨人生戎马生涯的诗,语气之间颇有些失意。1965年1月,粟裕因突发心肌梗塞到上海休养的时候,林彪特意过来看望,在谈话中表示,要粟裕以后多去部队里跑跑看看,无论有什么问题或看法都告诉自己,写信也行,打电话也行。 林彪的开导让粟裕对自己之后的工作方向有了新的想法,他把诗的最后两句“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改成了“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重新恢复了昂扬之气。 粟裕 但粟裕心中仍有疑虑,等叶剑英来看望他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请叶剑英帮忙拿主意。叶剑英说粟裕是战将,要把身体养好以后准备打大仗,军事科学院的事就交给宋时轮等人去忙。 两个老友的充分肯定让粟裕重拾信心,这一年的冬天他到中苏边境长达7000多公里的交界带进行考察,回来后向军委和总参提交了四份调查报告,提到了很多应对现代化战争的新思路,还推动军委把“诱敌深入”的总方针改为了“积极防御”。 林彪和粟裕的人生起伏只有解放战争时期是同步的。他们是解放战争期间歼敌最多、打得最好的两个人,而且没有因为对方的才能和名气而产生“瑜亮情结”,反而成了解放军高级指挥员里惺惺相惜的一对双子星。 建国之后粟裕成为总参时,林彪还在养病;等林彪病愈复出,重新主持工作了,粟裕又因病隐退,两人的行程终究是错开的。但这并不影响林彪和粟裕之间的交流,就连林彪的女儿都说,我军的诸位高级干部中,林彪和粟裕的来往最多。 粟裕和毛主席在陈毅追悼会上 在1972年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一句“井冈山时期的人已经不多了”,让粟裕潸然泪下。毛主席这句话勾起的不光是他对老搭档陈毅逝去的伤怀,可能也在某个瞬间想起了曾经相熟相知却天各一方的林彪。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